會看《填詞L》,因為讀書時候我和電影主角羅穎詩(及導演黃綺琳)一樣,很喜歡改歌詞。後來亦曾嘗試跟音樂人合作,對方作曲我填詞,又參加過填詞比賽。不少人都認為自己的人生獨一無二,但彼此總有一些共鳴交集點。
《填詞L》其實透過乍似冷門的「我要做填詞人」題材,呈現Cantopop主流樂壇生態,尤其是多年積集下來的「詞大於曲」現象,相信大多廣東歌歌迷傾向留意歌詞多於旋律編曲,旋律只需去到Chrous要易記易唱便可,編曲更是近乎完全無視。《填詞L》集中只講歌詞,確是聰明之舉,難道今天這世代,還有人會拍「我要做歌手」如此老土題材嗎?
《填詞L》不難看,亦處處感受到黃綺琳踎低起身填詞魂那份執著,直到今天心仍未冷,所以她決意自資拍這套電影,不止是行為藝術,直情是玩命藝術,讓生命衝開一切。
自問都鍾意研究歌詞,以往人生亦經歷過《填詞L》某些情節;但奇怪地,我未能完全投入電影其中,看完之後更有點納悶 —— 明明電影是關注小眾志趣志業,但主角不斷努力想成為主流填詞人,填的亦屬大路Cantopop流行曲歌詞,兩者加起來總覺怪怪的,我不知怎樣形容,或者好像你認為正偏鋒地訴說一些很流行的東西,對我而言充滿違和感。
當然這是我個人問題,非關《填詞L》事,但可能關達明一派事。以歌詞做例子,記得當年第一次聽到達明的《愛煞》,實令我耳界大開 —— 全曲歌詞只得四四一十六個字,何解可以這麼短?還要不停重覆地唱?後來聽歌聽得越多,我漸漸明白到:何解不可以這麼短?流行曲,一樣可以充滿變化玩味,不一定只得來來去去那幾種Formula。而Band Sound,往往最喜歡打破這些Formula。
《填詞L》主角好喜歡填詞,但不一定要做填詞人,她可以去夾Band。電影中我認為最有趣一幕,是羅穎詩和三位女同學偷偷走入音樂室,玩奏她們原創歌曲《家常便飯》,有人作曲彈琴有人填詞有人主唱,各司其職。大家一邊Jam著,一邊會給予意見改歌詞改旋律改唱法,其實就是夾Band雛形,如果她們找來學校結他男神,以及後來成為唱作歌手的寸友合組六人樂隊,應該會幾好玩(事實上電影刪剪片段亦的確有拍到主角幻想男神樂隊找她填詞)。
不過呢,在香港夾Band,更難維生,所以當我無講過啦。
P.S. 我個人較喜歡Ansonbean唱的Demo版主題曲《填詞魂》,只得一支結他一把Vocal,好有簡約Acoustic風,更能帶出歌詞那份誰能明白我的堅持和無力感。我想點香港獨立樂隊粉紅A一首《潮濕》,送給電影結局之後的羅穎詩:
「無需講理由,
最重要是你仍然能夠。」
(Need no reason,
The key is, you’re still ready, willing and able.)